close

WEFV2626EFCEYYYB15VEF

 

內容簡介

  本自選集為作者近十餘年來,關心日本殖民時期以降的臺灣佛教歷史、文化及其人物,共收錄論文十七篇、附錄一篇。從殖民佛教到後殖民佛教,臺灣佛教的面貌多變,而曾經因政治因素而「扭曲」的樣貌,因臺灣解嚴後的「民主化」而有所回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闞正宗


  生於臺灣嘉義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教於佛光大學、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著有《臺灣佛教一百年》、《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正、續編)》、《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臺灣佛教史論》、《中國佛教會在臺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等專書,以及相關佛教論文集數十篇。

目錄

自序1
著作年表6
圖集13

前篇:殖民時期21
第一章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佛教的特點與研究23
第二章日僧佐佐木珍龍的臺灣開教
――佛教曹洞宗在殖民初期(1895-1901)的活動51
第三章殖民初期(1895-1906)日本東本願寺派在福建的活動
――以「廈門事件」為例75
第四章殖民時期獅巖洞元光寺修行者群像
――兼論曹洞宗在獅頭山的活動91
第五章百年前廣西籍法師在臺弘法記
――日本佛教殖民史上一段塵掩的歷史125
第六章殖民時期曹洞宗的觀音禪堂與觀音講會141
第七章司公與乩童
――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155
第八章本殖民時期臺灣的佛教期刊
――羅妙吉與《亞光新報》兼論林秋梧的左翼《赤道報》171

中篇:殖民與後殖民189
第一章殖民與後殖民時期的樂生療養院與佛教191
第二章齋教先天派乾元堂系在北臺灣的發展213
第三章殖民佛教的「認同」與戰後「轉向」
――王兆麟的跨政權弘法事業235

後篇:後殖民時期255
第一章冷戰時期中佛會對東南亞的宗教外交
――以「世界佛教友誼會」、「世界佛教僧伽會」及
「世界佛教華僧會」為中心257
第二章戰後臺灣佛書贈送及助附印
――《菩提樹》所見的印經事業(1952-1972)291
第三章解嚴前(1949-1986)臺灣佛教的印經事業
――以「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中心311
第四章玄奘頂骨來臺與玄奘寺建寺
――玄光寺產權歸屬問題337
第五章戰後中佛會對日僧寺產的交涉與爭取359
第六章慈航法師的付法弟子及其道場383

後記421
 

自序

青鞋印我痕――學也無涯思


壹、古人智慧

  南宋一代文人楊萬里(1127-1206)〈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皋渡〉一詩云:「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楊萬里是紹興24(1154)年的進士,曾任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吏部員外郎,因反對鐵錢行於江南諸郡而辭官歸里。淳熙7(1180)年庚子新年間,楊萬里在一個大霧茫茫的清晨時刻過大皋渡,心有所感地寫下這首傳唱數百載的詩文。大皋渡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南,為吉安市所轄的泰和縣境內,因縣北八十里有大皋渡城,蓋以大皋渡名。其實,楊萬里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桂源鋪〉:「萬山不許一溪行,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這兩首都有他極高的人生智慧。

  在前路難辨的水路中,只憑雞犬相聞,一路逶迤前進,在已經積滿厚雪的船板上無意中印踏出青鞋痕。想必當時渡船定如過江之鯽,船上多賢之士不免踏雪尋蹤,然當楊萬里從自己的渡船上印出第一痕之後,步步似乎都有了方向。「青鞋印痕」看清自己的腳步,與船家同在霧中摸索,寒晨雞犬相聞中知道又經一村了。

貳、三位老師

  從無常的定律言,命運不該是天注定。齠齔之年,親族命算謂我將當「和尚」。年幼時對什麼是「和尚」我一無所知,也不放心上。對宗教也沒什麼特別偏好,高中輟學後,開始感受人生的「苦」。及從嘉義北上重考,進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今世新大學前身),一本〈心經〉開啟入佛因緣。
世新是一個學風極度自由的學府,因「臺大哲學系事件」而被臺大解聘的王曉波老師,當時就在世新任教,開設哲學概論課程。王老師第一堂課的第一句話「教授就是會叫的野獸」,至今音猶在耳。世新自由的學風,深深影響了我的學與思。

  畢業服役後,1985 年末至1986 年間即服務於佛教雜誌、出版業,之間雖仍摸索佛法,然始終未有確定目標與方向。1989 年9 月,原佛教雜誌社負責人赴美進修,於是將雜誌交予我,繼而專心於佛教文化的經營。在編採的過程中,與佛教文化交涉日深,結識的佛門善知識倍增。

  1990 年在為日後重拾課業的準備中,先於文化大學夜間部選修黃慶明老師的理則學(邏輯學),他也是涉及「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相關老師之一。而透過邏輯學的學分,雖然對於佛教哲學研究有所助益,但始終無緣進入哲學學門。由於投身臺灣佛寺與人物的採訪工作,深覺無論從義理或歷史研究,近代日本佛學研究皆是世界重鎮,何況日本曾殖民臺灣半世紀,意識到日文可能會是將來研究的工具。1992 年以一整年的時間在永漢日語學習,從五十音一直上到高級班結業。1993 年夏,在楊白衣夫人楊林寶璧的引薦下,插班進入京都佛教大學(通信教育),校方准從大三讀起,但考量自己的日文尚不足應付,於是選擇從東洋史專攻二年級開始。

  佛教大學的通信教育,有些類似臺灣的空中大學,每年必須於暑假至少一個月在校上課、考試,稱之為schooling,其餘時間在家研修學校規定的課程及撰寫報告。原本需讀三年,但由於家庭與工作忙得分身乏術,於第三年開學後即辦退學。但在京都兩年的兩個夏天,因接觸日本近代佛教的海外布教過程資料,進一步引發後來研究臺灣殖民時期佛教的因緣。其中在日文的教授、解說,楊師母是我的恩師。楊師母畢業殖民時期的北二女,日文造詣深厚,1957 年曾在新竹一同寺女眾佛學院旁聽一年,法名「如實」,後下嫁楊白衣老師,為楊老師從事中日文佛學著作翻譯工作。這三位老師對我日後在佛教的研究工作上啟蒙不少。

參、初履學涯

  從1986 年至1995 年的十年新聞編採過程中,累積了許多資料,田野調查的體驗,進一步引發臺灣佛教史研究興趣。佛教相關學術研究會亦如雨後春筍,常在採訪過程中聆聽了學人的研究發表,然部分對於臺灣佛教的歷史討論,與我在田野的見聞,乃至所蒐集的史料並不完全吻合,於是便思考撰文回應一些問題。於茲走進了學術研究的領域渾然不知。

  1996 年夏,現代佛教學會舉辦首屆「臺灣佛教研討會」,會長為楊惠南老師,承其錯愛,於會中發表個人學涯第一篇調查研究論文:〈戰後臺灣佛寺的轉型與發展──以南投地區佛寺齋堂為例〉,論文背景正是配合當時調查南投地區佛寺與人物的歷史研究。此後與現代佛教學會關係日深,諸多啟蒙者如藍吉富、楊惠南、蔣義斌、林光明、蕭麗華、恆清法師等老師,更因為這樣的因緣還忝任兩屆現代佛教學會蕭麗華、賴賢宗會長的秘書。從而每年幾乎都發表一至兩篇取材於田調的臺灣佛教史相關研究。

  2000 年元月,為印順法師的祝壽學術研究會上,在陳一標老師的鼓勵下,於翌年報考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第一屆在職碩士專班。諸多宗教領域的視野開拓,如開設《大唐西域記》的黃運喜老師、《宗教社會學》的鄭弘岳老師等等,豐富了宗教學的素養。2004 年1 月口試通過,決心朝歷史學研究邁進。2005 年報考廈門大學與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僥倖同獲錄取,因地緣關係遂捨廈大而就成大。

  成大一向以臺灣史與明史享譽學界,五年的成大研究生生涯,明代佛教史陳玉女、明代海洋史鄭永常、臺灣宗教文化與日文陳梅卿、日本文化史顧盼等諸位老師給予醍醐灌頂般的指導,是學術生涯的重要轉折。

肆、做好一件事

  投身佛教學術研究是人生意外之旅,雖最終與「和尚」無緣,亦不信宿命,但冥冥之中似與佛教深緣難解。已故的世新學長李國修(1955~2013)因為父親的一句「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深重地影響他的一生。資質駑鈍如我,相信勤能補拙,每當吟味前人充滿大智慧之語,時心有所感。惕勵自己這一輩子也能做好一件事。

  臺灣佛教的研究,因歷史很短,看似容易,其實不然。明鄭清代以降,方志對佛教的記載十分有限,出現的僧侶雖多,但乏生平背景,更遑論宗派思想,這樣的佛教面貌很難清晰。研究者所能做的亦十分有限。在此不利的條件之下,結合田野調查乃必要之舉。

  僧侶的活動場域,除一般所熟知的佛寺外,民間宮廟絕不能忽略。無論是媽祖廟或是關帝廟,甚至城隍廟,清代以來都不乏僧侶住持。這從近年來越來越多被發現的祖堂牌位得到佳證。祖堂牌位往往有歷代住持名號,或所屬宗派別,單獨的牌位背後,常常有該僧人的生卒年,甚至牌位下會鑽洞紙藏僧侶生平資料,這大都是方志不曾記載的,皆是拼湊臺灣佛教的第一手資料,如果不作田野,將一無所獲。

  祖堂牌位固不可小覷,而跑田野時又往往可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如手抄本、善本經書等等,到日本殖民時代,甚至有許多珍貴照片,這些都是研究佛教、齋教流傳、演變的文獻。

  清代臺灣佛教研究一般以為難脫閩粵佛教影響,但其他鄰近地區僧侶來臺的作用當不可忽視。如臺南開元寺首任住持志中和尚乃是來自江西,屬曹洞宗湛然圓澄(1561~1626)一系,又如大甲鎮瀾宮僧侶歷代祖師演字與普陀後寺一致,極可能是來自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凡此種種,絕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臺灣移民主要來自閩粵,佛教必全然受閩粵影響,就像戰後大批大陸僧侶來臺,以江浙省籍為多,其影響較之閩粵更為深重一樣。

  清代來臺僧侶系譜集中在贛、浙、閩、粵四省,如能釐清來臺僧人的身份背景,將可推進臺灣佛教的研究,除文獻的研究外,對該僧人的原鄉祖庭的田調將是必須的。最新例證,雲林北港朝天宮2012 年在福建仙遊找到當年帶著媽祖來臺的開山住持樹璧和尚(1664-1723)的墳位,俗名嚴瑞義的樹璧,出家仙遊龍紀寺,30 歲(1694)抵笨港創建北港朝天宮,46 歲回到故里。1 如果沒有朝天宮相關人士到仙遊從事調查,當不會發現樹璧和尚的相關史蹟。渡海來臺僧臺南開元寺首任住持志中行和的生平資料,透過田野調查或許有一天也將出土,屆時研究臺灣佛教又將向前一步。

  個人學涯從新聞相關科系,轉入宗教學門,最後歸於歷史。始終未從一而終,時節變化與個人興趣的投射,是因緣相續的結果。雖然各學門的訓練都觸及,但畢竟難比一以貫之的學習。故在長期的佛教文化鑽研上幾乎是傾向於佛教史的研究,而方法學即集中於文獻與田調的比對應用,其中田調工作某個程度上又相似於新聞學的採訪報導,至少個人對這兩方的結合是極為自然。

  臺灣佛教的研究,一方面是漢人移民歷史不過四百年,二方面自明鄭清代以降,佛教與其他宗教都不是方志所重視的,往往只有寺廟歷史背景,而1 蔡維斌,〈北港朝天宮傳說迎媽媽來台的和尚找到了〉,《聯合報》(2013年11月22日),A26。

  僧侶住持僅聞其名,難得其生平資料,這在在都使臺灣佛教史,甚或宗教史難以入手,這也就是為什麼清代臺灣佛教始終沒有一部完整專書出版。

  臺灣佛教的研究難以「宏觀」,歷史短、文獻乏是主因,故大部分都屬「微觀」研究。但宏觀有宏觀的好處,微觀亦有微觀之長,並無優劣軒輊可言。明鄭至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是政治「邊陲」,亦是宗教「邊地」,加上佛教自晚明以來即呈衰微狀態,其不受重視,甚至受人鄙視。日本殖民之後,臺灣佛教被導入日本殖民佛教新觀念與新研究,初步提升了臺灣佛教研究品質。

  歷史學式的佛教研究在臺灣恐怕非主流,投身其中者也不多,鑑往知來確是歷史研究的迷人之處,自己從最初的個別寺院、齋堂研究,過度至區域史、交涉史的研究,似乎是漸漸地點、線、面連成一氣。從清代經懺、香花僧受眾人鄙視的佛教,過度至殖民時期,及至戰後佛教漸成主流,這種極大變化的歷史,於未滿四百年漢人移民史上繽紛呈現,不可不謂「驚天動地」、「可歌可泣」。

  投身於臺灣佛教的研究,沒有預設,談不上目的,卻成為生活的大部分,自己的工作是佛教文化出版,在大學、研究所開的課是佛教史學或佛教典籍專題,鎮日所思、所言、所行,無不與佛教有關,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誠哉是言。放心於生活,放心於學問。《莊子‧ 養生主》說:「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無邊無涯,故說學海無涯,生命有限,做好一件事,做到哪裡就哪裡,那裡就是圓滿。
 
闞正宗
2013 年12 月17 日於淡水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57151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22頁 / 17 x 23.5 x 2.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大年三十,武漢封城第二天,新冠肺炎疫情急速惡化,黑雲壓城,陰雨連綿。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退掉了飛往海南的機票,逆行來到武漢。因為他有一個新的身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他臨危受命,親臨火線指導救人。 「年三十到的武漢,我在武漢過的年。」大敵當前,仝小林從容不迫。 大年初一,仝小林直奔專門收治重癥危重癥病人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然後深入發熱門診、急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隔離點、方艙醫院等地,了解疫情,研究對策。 「只有了解了疾病的全過程,介入到各個環節,在制定治療方案的時候,心裡才有底。」仝小林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武漢奮戰40餘日,仝小林及其團隊戰果纍纍。他開具的「武漢抗疫方(1號方)」,率先在社區發放,在抗疫戰場立下奇功;他倡導的社區中醫藥防控模式——「武昌模式」在湖北得到廣泛推廣;他牽頭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醫)》指導全國救治新冠肺炎病人;他多次深入重癥病房,指導和親自診治危重病人…… 火線救治重癥患者 2月23日,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病房。62床的新冠肺炎病人李某是位71歲的危重老人,生命垂危,高燒不退,咳喘不止,曾住在隔壁病房的老伴,在呼吸機上深度昏迷,兩天前剛去世。仝小林查看他的病情後,當即開出一個中藥藥方。「62床病人服用3副中藥後,病情明顯好轉,生命體徵較之前穩定,現已轉入普通病房,能自己下地走路了。」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聯合專家組副組長謝沛霖回憶。 這是仝小林現場指導用中醫救治眾多重癥、危重癥病人的病例之一。仝小林頻繁去定點醫院,專看重癥、危重癥病人,一進醫院,邊聽匯報,邊與醫生們聯合查房會診,穿上防護服直奔ICU病房查看病人,了解病情,應用中醫方法治療,推動各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 「仝小林院士的治療方法,穩、準、狠,抓住關鍵病機用藥,辨證精細。」來自雲南省中醫院的國家中西醫結合重癥專家組成員葉勇說,「我隨仝院士3天跑了4家醫院,查看了80多位危重癥病人。在他的推動下,這些醫院救治重癥病人的中醫參與率明顯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作用發揮得非常好。」 中醫在救治重癥和危重病人中,為何有很好的療效? 「很多重癥病人,因為痰濕還阻塞在肺部,呼吸就越來越困難,氧飽和度逐漸降低,中醫救治重癥、危重癥時,仍然要宣肺化痰,從肺、脾、腎幾個角度去治,能夠改善體內環境,所以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仝小林從中醫角度分析治療原理。 仝小林強調:「救治重癥和危重病人,中醫和西醫需要很好的配合。從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和市三院整個治療情況來看,中醫參與治療重癥和危重病人,在病死率、輕轉重率等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在具體指導救治重癥病人的同時,仝小林還積極幫助各個醫院開展新冠肺炎的科研工作,總結中西醫結合治療病人的經驗,科學進行分層比較分析,用有說服力的臨床數據展示中醫藥的療效。 3月2日晚,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仝小林還在與陳國華院長研討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他說:「我們的研究不是局限於發篇論文,或出本著作,而是希望用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病歷科學總結展示中西醫結合的療效,以期建立一個中西醫結合應對突發疾病的模板,給國家提供一個未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示範。」 倡導武昌模式 「仝院士是把論文和科研寫在基層,寫在疫情一線,寫在人們期盼的眼神當中!」武漢市武昌區副區長向悅深有感觸。 1月24日仝小林到達武漢後,趕到各大醫院發熱門診會診看病時,一幕幕場景讓他非常震驚——每個大醫院的發熱門診擠滿了等待診治新冠肺炎的病人,在陰冷的風雨中排很長的隊。「輕癥和疑似病人能不能在社區治療,從而減輕醫院的壓力?社區如果不把那些輕癥甚至疑似患者控制住,一旦發展成為重癥都必須住院的話,再多的醫院也不夠!切斷疫情源頭,社區是第一關。」仝小林說。 當時武昌區形勢非常嚴峻,武昌區有125萬人、144個社區。1月中上旬,武昌區的發病率排在武漢市第4名,1月下旬則一躍成為全市發病率第1名。病人多,醫務人員少,病人住不了院,武昌區的壓力特別大。「特殊時期,應先讓每一個病人都吃上中藥,阻斷疾病繼續發展。」仝小林迅速做出判斷。 1月29日,當仝小林向武昌區政府和湖北省中醫院提出共同開展社區中藥防控的提議時,三方一拍即合,並馬上行動。之前,湖北省中醫院李曉東團隊和武昌區政府已經合作建立了一個網絡信息平臺,由此平臺切入,事半功倍。中藥防控,必須要有一個通治的中醫藥方。仝小林在與當地專家充分討論後,擬定出可宣肺透邪、避穢化濁、健脾除濕、解毒通絡的通治方——「武漢抗疫方」,又稱1號方,通治範圍是新冠肺炎輕癥、普通型、疑似病人和居家隔離的發熱病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前線總指揮部和湖北省衛健委、武漢市衛健委在聽取了建立社區防控體系的匯報後,於2月2日作出決定:儘快在社區發藥,讓每一個社區的居家病人吃上中藥。向悅馬上協調 「九州通藥業」按「武漢抗疫方」(1號方)連夜熬制了27000袋湯藥,配送到了武昌區所有的隔離點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在社區大範圍免費發藥。 27000袋中藥對於當時的武昌社區,無疑是杯水車薪。武昌區緊急向江蘇連雲港市求援,連雲港康緣藥業3天內生產了1號方及4個加減方約4.2萬人份14天用量的中藥顆粒劑,全部贈送武昌區。康緣藥業的贈藥義舉大大緩解了武昌的困窘局面,平緩了居家病人的恐懼心理,有力阻斷病情進程,減輕了醫院的壓力。截至目前,湖北省範圍已經發放70多萬副1號方藥,5萬多病人服用了此藥,其療效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評。 事急從權,「武漢抗疫方」是特定環境下的應急選擇,然而病人病情各不相同,如能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治療會更加安全有效。為此,仝小林團隊又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團隊合作,緊急開發出一款手機App,患者掃碼中藥湯劑外包裝上的二維碼並錄入基本信息,就可得到後方醫生的一對一用藥指導及諮詢。「目前,我們有500多個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生,在後臺通過電話和微信等方式為病人提供一對一的醫療服務。」仝小林說。 「我們的後臺數據顯示,武昌的疑似病人確診率在不斷下降。1月28日的確診率高達90%多,2月2日隔離點1號方全覆蓋之後,2月6日的確診率就降到30%多,到現在只有3%了。仝小林院士的1號方發揮了重要作用!」向悅感慨地說。 「政府搭臺+中醫通治方+網際網路」的武昌模式正在形成。2月7日,武漢市衛建委發文在全市推廣1號通治方,廣泛應用於方艙醫院和隔離點,並推廣到湖北各地。 「武昌模式是武漢抗疫前線出現的一個奇蹟。」向悅總結武昌模式的成功經驗是:中醫有基礎,現實有困境,治療有專家,科技有支撐,上級有要求,外圍有支援,實證有效果。 「武昌模式是一個從疾病預防、治療到康復全鏈條的治療模式。」李曉東說。 「武昌模式是我國在面對新發、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社區中醫藥防控的一種創新模式。尤其是在疫苗及特效藥未出現之前,先以中醫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病,使疫情防治關口前移。」仝小林表示。 與時間賽跑 在武漢抗疫戰場,仝小林團隊就是一支突擊隊,哪裡的陣地告急,他們就衝鋒到哪裡。從社區應用武漢抗疫1號方到火線搶救重癥病人,再到出院病人的恢復治療……仝小林似乎總是能預見病程發展的關鍵點,提前布控,全程參與。 「疾病的發展是有規律性的,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必須主動出擊,提前布局。」2月下旬以來,武漢各方艙醫院出院的病人逐漸增多。武昌區專門建立了全市第一個恢復期隔離點,對出院病人隔離14天。2月24日,仝小林來到這個隔離點,通過對100多名出院隔離人員的診斷,他發現,這些出院人員中只有80%的病人屬恢復期,20%的人還殘留一些癥狀。他認為,恢復期病人要按照以下四個證型來治療:餘毒未清證、肺脾氣虛證、氣陰兩虛證、痰瘀阻絡證,並同湖北省中醫院的專家一起擬定了相應的治療方案。 根據仝小林的建議,湖北省中醫院於3月5日開設了全國第一個恢復期康復門診。「新冠肺炎病人出院後還會有一些相應的癥狀,需要進一步康復來調理,採取中西醫結合,以中醫為主,這個康復門診對新冠肺炎病人來說是個福音。」仝小林說。 仝小林每到一處,都要親自查看大量新冠肺炎病人,隨時了解病情。「作為一名院士,身先士卒,不懼危險,總是直接進入ICU病房查看病人、指導治療,我既感動又備受鼓舞,仝院士嚴謹、務實,始終以治病救人為己任,是我們這些杏林後學的楷模!」葉勇十分感慨。 「仝院士這一個多月天天都在病人當中,上午到社區隔離點看病人,下午就到醫院進行危重病人的會診,我們覺得蠻感動的。同時我們也擔心,心想萬一他感染了,我們責任就大了!」向悅既感動,又有些忐忑不安。 對自己的安危,仝小林沒有時間考慮,因為他要抓緊一切時間與新冠病魔較量。白天到醫院、社區救治病人,晚上經常開會到半夜,聽取全國中醫藥新冠肺炎治療情況匯報,總結分析各地治療的寶貴經驗,充實和修改新冠肺炎全國診療方案。他牽頭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醫部分,從第三版到第六版,再到最新出臺的第七版,就是這樣從抗疫火線上煉製出來的。 「診療方案一定要吸納全國中醫藥治療的經驗。例如,清肺排毒湯在一些省份應用後,對於輕癥和疑似的病人有很好的療效,所以我們就把它放進了診療方案中,即武漢抗疫2號方。」仝小林對記者說,清肺排毒湯在武漢地區發了9萬多服藥,療效明顯。「在湖北省以外的10個省,我們觀察了1176例,有效率達到92.69%,其中有593人已經出院。」 「現在對疫情總體控制是很有效果的,整體發病率在明顯下降,出院率也在增高。我目前的工作集中在急危重癥的搶救和恢復期治療,我對形勢總體是比較樂觀的。」仝小林對戰勝疫情充滿信心。

 

 

WEFV2626EFCEYYYB15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mznkR3j.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36422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大遠百附近剪壞頭髮修復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大遠百附近氧氣瀏海推薦髮廊神岡頭髮燙捲學生染髮推薦髮廊綠園道附近彎度瀏海推薦髮廊
烏日英倫風格的質感男仕理髮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新社美式風格的質感男仕理髮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台中北區美髮推薦台中挑染顏色襯膚色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台中西屯水波紋捲推薦染髮髮廊 歐美感挑染推薦台中染髮推薦綠園道附近男生髮型推薦的髮廊推薦髮廊 大雅染髮推薦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歐美感挑染推薦台中染髮推薦石岡氧氣瀏海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台中英倫油頭推薦髮廊 韓式氣墊燙台中燙髮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原來大家都買這個 的頭像
    原來大家都買這個

    原來大家都買這個

    原來大家都買這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